近年来,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持续攀升,不少患者因忽视病情进展,最终付出了沉重代价 —— 今天,想和大家重点聊聊萎缩性胃炎患者必须警惕的5 大危险信号。这 5 个征兆里,只要出现任何一个,都别犹豫,立刻就医检查!建议大家反复阅读,把关键信息记牢,为自己的脾胃健康做好 “预警防护”。
1. 胃痛规律紊乱:疼痛节奏被打破,绝非普通胃疼
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痛会有固定规律,比如空腹时疼痛明显、饭后逐渐缓解,或饭后半小时左右出现隐痛。但当病情恶化时,胃黏膜萎缩会进一步加剧,胃内腺体持续减少,原本的疼痛规律会被彻底打破:
疼痛变得毫无规律,可能在餐前、餐后、夜间随机发作;
疼痛持续时间延长,痛感明显加重,从隐痛、胀痛发展为刺痛、灼痛;
即使服用平时有效的胃药,疼痛也难以缓解。
这是胃黏膜持续受损、病变加重的明确信号,千万别当作 “普通胃疼” 忍一忍,拖延可能错过干预时机。
2. 消化不良持续加重:吃少量食物也腹胀,消化功能濒临 “罢工”
萎缩性胃炎本身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,但病情恶化时,胃部消化能力会大幅下降,具体表现为:
~哪怕只吃少量清淡食物,也会出现严重腹胀、频繁嗳气,饭后数小时仍感觉胃部 “沉甸甸”,甚至有食物反流感;
~对肉类、豆类、粗粮等稍难消化的食物彻底不耐受,吃后可能引发腹胀、腹痛;
~即便只吃粥、面条等细软食物,也会出现消化不良,部分患者还会伴随恶心、呕吐。
这种情况的根源,是胃腺体萎缩导致胃酸、消化酶分泌严重不足,食物无法正常分解吸收。一旦出现,必须尽快就医干预,避免消化功能进一步衰退。
3. 体重短期内骤降:1-3 个月瘦超 5%,不是 “减重成功” 是警报
~如果没有刻意节食、增加运动量,也没有其他明确疾病,却在1-3 个月内体重突然下降超过 5%(比如体重 60kg 的人,短期内瘦了 3kg 以上),一定要高度警惕!
~萎缩性胃炎恶化后,胃黏膜功能严重受损,营养吸收通道被阻断 —— 即便正常吃饭,身体也无法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等养分,长期下来会导致 “消耗大于吸收”,出现病理性消瘦。
~这种消瘦绝非 “健康减重”,而是身体发出的 “营养危机信号”,背后可能隐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。
4. 贫血症状频繁出现: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,别只当 “气血差”
萎缩性胃炎恶化时,容易引发两种贫血,且症状常被忽视:
~缺铁性贫血:胃酸分泌不足会阻碍铁元素的吸收,长期下来导致身体缺铁,出现面色苍白、嘴唇无血色、头晕乏力、手脚冰凉等症状;
~巨幼细胞贫血:胃部病变会影响维生素 B12 的吸收,导致红细胞生成异常,除了上述贫血表现,还可能伴随手脚麻木、记忆力下降、指甲变脆易断。
很多人会把贫血当作 “气血不足”“营养不良”,自行吃补血食物调理,但对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,贫血很可能是病情向更严重阶段发展的表现,必须通过检查明确病因,针对性治疗。
5. 大便颜色性状异常:黑便、血便、稀溏便,提示胃部可能出血
正常大便应为黄褐色、成形软便,一旦出现以下异常,说明胃部可能存在出血、糜烂等严重病变:
~黑便:大便颜色变黑,像柏油一样油亮、黏稠(类似沥青状),这是胃部少量出血后,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形成的 “柏油样便”;
~血便:如果胃部出血量较大,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,甚至鲜红色血便(需与痔疮出血区分,后者多为排便时滴血或便纸带血);
~性状异常:大便长期稀溏不成形,或夹杂黏液、泡沫,伴随排便次数增多。
这类症状往往提示胃部病变已突破黏膜层,可能存在溃疡、血管破裂等问题,必须立刻就医做胃镜检查,避免延误抢救时机。
最后提醒:别给癌变留 “机会”
萎缩性胃炎虽然是慢性病,但长期忽视恶化风险,可能逐步发展为肠上皮化生(胃黏膜被肠道黏膜替代)、不典型增生(癌前病变),严重时甚至会进展为胃癌。
上述 5 个征兆,任何一个出现都别抱有侥幸心理!及时就医、明确病情、规范治疗,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癌变风险,守护好自己的脾胃健康。